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老年服务论文

老年服务论文

时间:2022-09-19 17:53:45

老年服务论文

老年服务论文范文1

张家口市大力鼓励和扶持社会办养老机构的发展,坚持“欠发达绝不能欠民生”的理念,成为河北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标杆。

1.1建设运营政策2011年7月张家口市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对民办养老机构补贴政策标准,每张床位给予1500元的一次性建设补贴,按实际入住老人数量给予每张床位每月50元的运营补贴。2011年,河北省借鉴推行了张家口市的补贴办法。

1.2土地、投资等政策采用土地置换、土地划拨方式,解决机构的用地难题,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吸引民间资金投向养老服务行业,通过适当减免税费调动企业创办社会养老机构的积极性。春雷老年公寓不仅由政府划地,水电收费都执行居民用水用电标准;该市民政事业服务中心,走的也是通过土地置换的方式扩大面积、再以企业为主投资建设的模式,水电收费也都执行居民用水用电标准。

1.3养老机构意外险政策2013年底张家口市政府在河北省率先出台了“每年按1/3比例,连补三年”的鼓励政策,据测算,每年意外险补贴约在15-20万之间。

2养老机构管理制度创新

2.1服务内容全面养老机构为收住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服务,服务内容符合养老机构行业标准和规范。提供满足老年人日常生活需求的吃饭、穿衣、如厕、洗澡、室内外活动等服务,还根据老人的健康状况实施分级分类服务。根据需要为老年人提供情绪疏导、心理咨询、危机干预等精神慰藉服务。并开展适合老年人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2.2管理制度创新

2.2.1该公寓在任用管理人才方面很严格,如院长的选择,院长负责老年公寓的一切事务,关系到老年公寓的兴衰成败,角色非常重要。不仅要求院长有爱心、专业能过关、责任心强;还要求经营管理水平高,往往用入住率指标考核。

2.2.2院民会制度---它是春雷公寓的民主创新与实践,每个月进行一次。一是参加会议的人员要求,除了尽量让所有神智清醒有语言表达能力的老人参加外,还尽量邀请所有的老人家属参加。会议由院长主持,各部门主管参加。二是当面交流意见,如每半小时为老人翻身用力大小、下午5点为老人泡脚水温高低等等,会上老人、家属直接提出问题或期望,由主管负责人直接回答,接受建议,同时做出承诺以及承诺做到什么程度等等。三是老人对管理人员进行投票评定,院方再根据这些老人的意见进行最终评定。这样的优势在于,能直接反应出管理中的优缺点,客观评价服务质量,最终院方根据他们的反应和评价决定管理人员的去留。

3拥有“无陪护”一级医院优势

春雷医院正式成立于2013年12月,由原春雷老年公寓医务室发展而来,总投资两千余万元,春雷医院是张家口市唯一的“无陪护”型一级医院和城镇医保定点单位。它与春雷老年公寓互为依托,实现了“以医促养”“以养助医”的新型养老理念,老人入住公寓后根据护理等级,由专业护理人员提供个人起居、饮食辅助、大小便照料、个人及居室卫生清理、衣物洗涤、健康监护、康复治疗,心理健康以及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服务。年龄高、体质虚弱、慢性病种类多、病情复杂、需进行持续的综合治疗、住院时间较长的问题,与医保制度中一些规定产生矛盾,如“入院期限”和“次均费用”、“定额限制”等等。张家口民政局几经努力,已与市卫生局、市社保局达成合作协议:只要具备医疗定点条件的养老机构,申请后即可纳入定点范围,考虑到老人免疫功能低易发病等问题,入住的老年人享受的待遇还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如住院时间每月可提高到28天,住院费的标准额度也有提高。

4收费低环境好因素

老年服务论文范文2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各位同学:

大家下午好!

我是___社工班的学生,我的毕业论文题目是《社区照顾理论下的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对策研究》。我当初之所以选择这个课题,一是因为目前我国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关注养老服务是我们的责任,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二是我个人对养老服务的兴趣。我的学年论文就是研究老年社区照顾的,题为《从“我国老年人的恋家情结”视角看老年社区照顾的开展》,而毕业论文就是对学年论文的深入,我希望通过自己的浅薄研究能够为我国养老服务的发展提供建议和参考。

我的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是肖云老师。从确定选题、拟定提纲、完成初稿,到最后定稿,我得到了肖老师的精心细致指导,使我很快掌握了论文的写作方法,并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了论文的写作。不管今天答辩的结果如何,我都会由衷的感谢指导老师的辛勤劳动,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批评指正。

下面我就把论文选题背景,写作基本思路以及存在不足向各位老师作如下简要陈述: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子女数量的减少,传统的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已经不能适应我国目前快速老龄化的现状。在我国城市社区快速蓬勃发展,社区服务功能日益扩展和凸现的背景下,如何以社区为依托和载体,使之承担和发挥其养老服务功能,成为理论和实践上需要研究的问题。

近年来,对城市社区养老服务问题的研究较之初期的研究已逐渐走向深入,研究视角也在不断拓展。从研究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文献来看,多数研究集中在社区的境况、老年人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养老工作存在的问题等方面,优势视角、增能理论也开始得到了初步应有。以社区照顾理论的视角来研究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研究也有不少,但目前运用的深入和全面分析尚不多见。虽然这些相关研究对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都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但也存在着不足和缺陷。例如:多数研究从社会调查的角度出发,比如对我国老年人身体状况、生活状况的调查等;问题的分析多数也仅仅局限在浅层次的空洞层面,分析还不够深刻细致,让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于问题解决,太过注重养老的物质层面,而忽略内心和精神层面;在方案的提出方面,考虑不够全面,大多停留在宏观政策的层面,很多措施抽象而不具体,也难以落实,同时也缺乏可行性。

因此,我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结合当前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现状,全面分析其所存在的问题,在社区照顾理论的应用和深入下,重点从文化传统、思想观念、经济实力等方面着手,针对我国的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初步提出建设性对策。希望能够为我国的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工作提供建议和参考。

全文共分四个部分,分别为:社区照顾理论的分析、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现状、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社区照顾理论下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对策。

老年服务论文范文3

结合我国老龄化的趋势及对传统养老模式的影响,对社区居家养老信息化服务需求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发现社区居家老人对于日常照料类服务需求普遍;医疗健康类需求较为强烈;需更多关注精神文化层面需求,文章最后就完善社区居家养老信息化平台建设提出具体方案。

【关键词】城市老年人;社区养老;信息化需求

引言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城市老年人数量不断激增。居家养老方式仍然是老年人的主流养老方式,社区服务在居家养老中有着独特的优势。同时,随着我国社会对社区养老服务的关注度的增加,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的发展将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1-2]。据此,我们从需求视角对居家养老社区服务进行研究,以社区养老信息化为社区养老服务平台建设的重点,提高社区养老服务运行的质量和效率,取得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3]。将信息化建设作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和体现着养老服务的发展水平和工作效能[7-8]。课题组立足于城市老年人的需求,从阜新市居家养老社区服务接受者的角度出发,对于制定科学合理的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的政策法规,完善满足老年人个性需求的居家养老社区服务制度体系,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4]。

一、阜新市社区居家养老基本状况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阜新市人口老龄化情况严重。加快建立健全养老保障和养老服务体系,尤其是建立城市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化体系已经迫在眉睫。从整体上看,阜新市社区养老服务信息化的水平较低,老年人的养老服务信息化需求与社区养老服务水平的发展还存在差距。本文通过社区层面,探讨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将进一步建设养老信息化服务理念在社区养老中逐步开展起来,对于应对人口老龄化及加强社区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开发社区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二、城市老年人社区养老信息化需求研究的问卷设计及检测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和发放

为了了解城市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需求情况,我们设计了调查问卷,我们首先明确了调查的目的和内容,确定调查对象。由于调查的人群是阜新市城区的老年人群体,我们决定采用问答式问卷调查方法。同时我们也来到阜新市20个社区委员会进行走访,进一步了解阜新市社区居家养老信息服务状况。

此次研究调查对象为阜新市城区老年人,年龄在60到90岁之间,调样本覆盖阜新市的20个社区,共抽取330个老年人构成样本。实际发放问卷330份,有效问卷300份,问卷有效率90.7%。

(二)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研究统计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汇总、可靠性分析。为进一步考察调查问卷结构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采用AMOS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到居家养老信息化需求调查问卷的结构是可接受的,再次说明该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三、社区养老服务信息化需求统计分析

经过调查分析,我们发现社区老年人对提供生活照料类信息、体育健身类信息、精神慰藉类这三类信息需求迫切。随者年龄的不断长,老年人的身体机能逐渐下降,当老年人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自理能力遇到障碍时,对外界力量提供日常照料类服务的需求愈加强烈。此外,老年人对社区活动场所和设施信息的需求量很大,可以看出老年人对锻炼身体非常重视,应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在精神慰藉类信息功能回答中,老年人对提供心理咨询类信息的需求很大,但对其他两项需求较少,这可能是因为老年人心理较脆弱,对陌生人接触仍比较拒斥。

四、研究结论

日常照料类服务需求普遍。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自理能力逐渐降低,对日常生活类服务有普遍需求[5-6]。医疗健康类需求较为强烈。老年人的身体机能进一步退化,对医疗健康类服务需求增加,而老年人对社区医疗服务的知晓率、利用率都不高,因此对其需求率均高于利用率[7]。可以看出,老年人对医疗健康类服务需求较为强烈。需更多关注精神文化层面需求。调查中发现多数老年人有着较为积极的生活态度,但是还有部分的老年人抱有消极、焦虑的情绪,尤其是部分空巢独居老人更是长期缺乏情感、心灵上的慰藉,精神层面的需求没有得到相应的程度的重视和满足[8]。

五、相关建议

(一)按需设立居家养老社区多样化服务

在对老年人进行居家养老社区服务需求调查之后进行分析汇总,不同的老年人也有着不同的社区服务需求。这样就会形成老年人对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的多样化需求状况[9]。老年人对社区服务的需求,主要表现为需求的共性和个性。共性需求通常集中表现在基本的生活、健康服务项目上,同时老年人对社区服务需求上又存在一定的个性化的需求要求。因此在居家养老社区服务发展中,要切实设置供老人选择的多样化的服务项目。

(二)引导老年人树立积极的养老生活态度

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新闻媒体渠道大力宣扬积极健康的养老方式,鼓励老年人积极稳妥的应对生活,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在老年人所居住的社区中,可以利用公共广播及宣传平台,向老年人传达积极乐观健康的生活态度。同时也要不断的提高老年人的法律意识,提高老年人的合法维权意识。

(三)运用政府力量满足老年人社区服务需求

本文从老年人需求角度对居家养老社区服务进行研究,但政府在居家养老社区服务发展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有效的满足老年人的社区服务需求,需要政府发挥相关的职能[10]。

首先,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的政策体系方面,应着重加强对居家养老社区服务体系的规划。其次,资金供给方面主要针对居家养老社区服务中的部分完全的公共物品支付费用。最后,提高社区中管理和服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选拔任用优秀的专业社会工作人才服务社区,同时也要引入其他各行业并且热爱老年服务事业的人员。

参考文献:

[1] 张奇林,赵青.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发展探析[J].东北大学学报,2011(5)

[2]丁志宏,王莉莉.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均等化研究[J].人口学刊,2011(5)

[3] 杨智慧.完善我国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建设研究[J].西南财经大学,2013(5)

[4]刘满成.社区服务居家养老信息化需求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4)

[5]陈丽群.社区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解决思路[J].硅谷,2012(12)

[6]彭艳芳.国内城市居家养老的研究综述[J].社会工作理论探讨,2010(3)

[7]赵青.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现状及问题浅析[J].今日南国,2010(7)

[8]李文君.老龄化及养老服务模式发展研究[J].学理论,2010(5)

老年服务论文范文4

摘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养老问题已成为关系到社会和谐、经济发展和家庭和谐的重大问题。目前,我国家庭养老功能弱化,机构养老发展不足,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要求,社区养老成为了养老服务的主要发展方向。本文分析了几个国家社区养老的主要做法,并总结出对发展我国社区养老服务的可借鉴之处。

关键词:社区养老;社会保障;社区服务

一、社区养老的涵义和特点

(一)社区养老的涵义

社会学理论认为,社区养老是老年人居住在家中,以社区为中心,养老服务由社区为依托的各种社会力量来提供的一种养老模式。[1]公共管理学理论认为,社区养老是在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以社区为依托,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积极加入,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来满足老年人需求的一种服务方式。[2]

(二)社区养老的特点

随着我国城市家庭规模趋向于小型化、核心化,空巢家庭和孤寡老人增加,家庭养老的功能逐渐削弱。院式养老机构存在着数量少、收费高、与外部环境相对隔离、服务水平良莠不齐等问题。社区养老能有效避免二者的不足之处,让老年人居住在自己熟悉的社区中,以社区为载体为老年人提供所需的各种服务。这样不仅有利于满足老年人对物质生活的基本要求,而且有利于满足安全感、归属感、社会交往等高层次需要,更有利于全面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3]

二、英、美、日社区养老的具体做法

(一)英国的社区养老

英国政府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推行社区照顾的养老模式。90年代初期,英国颁布了《照顾白皮书》和《国家健康服务与社区照顾法令》,进一步强调社区照顾的目标是“在自己的家或‘像家似的’环境中供养人们”。主要内容有:1、政策引导。英国政府对于社区养老的建立和发展一直持有积极的政策引导态度,制定了社区养老这一社会福利政策,还订立了非常具体的措施,以使社区能切实的承担这一任务。2、官办民助。英国的社区养老从财政出资到工作人员的组成都体现出以政府为主的特点,很多服务设施都是政府资助的,社区、家庭和个人支出不多。服务设施都建立在社区中,且社区养老尽量与老年人的生活相融合。3、多层次的服务体系。社区养老的机构既有政府出资举办的非营利性机构,也有私营的、商业性的服务机构。提供服务的人员既有政府雇员,又有民间的专业工作人员和志愿服务人员,形成了多主体、多层次的服务体系,并且政府对各类人员的任职资格和职责都有具体规定。[4]

(二)美国的社区养老

美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2000年时就已达到总人数的13%,美国政府在1965年颁布《老年法》、《老年志愿工作方案》、《老年人社区服务就业法》等一系列法律,使老年人在保健、医疗、居住、学习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保障。政府向老年人提供老年年金和安全补助,养老机构必须接受政府的考核和监督。

美国政府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老年社区进行建设,分为以下几种:1、生活能自理的老人居住于老年公寓或者老年人聚居住宅里独立生活,按月支付房租和相应的服务费用。2、不能自理的老人居住在协助生活区或者居民照料区里,支付资金来源于个人资金、社会保险、收入补充等。3、能独立生活但希望在生活中得到照料的老人,可选择居住在连续照料退休社区,个人付给社区一次费用和月租。4、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可居住在护理院里,称为辅助医疗生活,护理院的资金支付来源有私人资金、医疗补助照料保险。5、居家生活。老年人住在家庭照料型社区里,家庭照料机构向老年人提供专业的照料。6、社区为健康老年人提供陪伴、老年食堂、专门服务、日托服务等服务项目。[5]

(三)日本的社区养老

日本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就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政府为了发展养老服务事业做了以下工作:1、完善法律和政策体系,先后出台了:《老人福利法》、《老人保健法》、《社会福利士及看护福利士法》、《高龄老人保健福利推进10年战略计划》等,为社区养老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2、建立多重构架的社区服务组织:包括由民政人员组成的政府机构;政府资助下的民间组织;由家庭主妇、大学生和部分健康老人构成的志愿者队伍等。3、丰富的服务内容:如家庭帮助服务,日托服务,短期护理服务,长期护理服务,老年保健咨询和指导服务,定期举办健康讲座,24小时咨询服务等。

三、英、美、日社区养老的经验和启示

(一)政府制定了比较完善的法律制度。法律是社区养老的前提和保障,制定完善的法律体系才能保证资金合理使用、设施的合理安排、服务人员的培养与考核,并明确各类服务主体与对象的权利与义务。

(二)政府引导社会各界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社会团体、个人等的参与能更好地促进市场机制的形成,从各层次弥补政府供给的不足,减轻政府负担。如美国、英国等国家规定学生参与社区服务的政策,不仅可以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而且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为老服务的社会风气。

(三)经费来源渠道广。发达国家养老服务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和社会各界捐款,还有的是通过订立契约、税收减免等一系列政策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社区养老服务,达到间接、有效地调节社区养老事业发展的目的。

(四)服务设施和服务项目多样化。例如美国、日本的政府在社区为老年人提供多种可选择的居住场所,多种可选择的服务项目,能够较好的满足老年人不同层次的需求。

发达国家养老服务的经验对我国的启示有:首先,中央政府应尽快将我国的社区养老制度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地方各级政府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其次,注重促进社区养老服务主体的多元化,形成公助、共助、自助的社区养老服务模式。第三,要重视对老年消费市场需求的调查,支持老年消费品的研究、开发与生产。开发家政服务、老年人护理、文化娱乐等消费市场。第四,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第五,将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与促进就业相结合,大力发展护理、社会工作等相关专业的职业教育。定期对老龄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和考核,达到持证上岗。最后,根据各地调研结果制定多层次的社区养老服务项目,并不断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作者单位:宝鸡文理学院政法系)

基金项目:本论文属于宝鸡文理学院院级重点项目《城市社区养老服务问题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ZK1060。

参考文献:

[1]胡务.社会福利概论.[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2,234页

[2]范林.以宝鸡市为例的城市社区养老服务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10

[3]范林.论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机制的构建.[J].青年文学家.2010(18)

老年服务论文范文5

【关键词】老年体育;健身服务体系;理论框架

我国逐渐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目前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身体各个器官的功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退化,要缓解老年人身体机能的退化,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是最有效的缓解方式。老年人要进行科学、合理的锻炼,务必有一套完善的、适合老年人的体育健身服务体系。笔者首先探讨了老年人体育健身服务体系的内涵,其次分析了如何根据内涵构建出科学、合理的理论框架。

1、老年体育健身服务体系的内涵

1.1老年体育健身服务体系的概念

所谓老年体育健身服务体系,是指以广大老年人对健康和体育文化的追求为基础,经过社会各界的公共努力,为老年人提供进行体育健身的场地、科学指导和消费等体育健身环境,以满足老年人的体育需求,提高老年人的身体素质的老年体育健身服务体系。

1.2老年体育健身服务体系的基本特点

(1)老年性

所谓老年性,是指体系的服务对象和内容都必须针对老年人,包括提供的场所、组织、科学指导、体质监测等都应该专门针对老年人,如果没有突出老年性,老年体育建设服务体系就无从谈起。

(2)公益性和社会性

所谓公益性,是指政府免费向老年人提供的各项体育场地、体育器材、健身指导等免费服务,以满足老年人对于体育的基本需求。

所谓社会性,是指随着我国逐步进入老龄社会,仅依靠政府的公益难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应该鼓励和加大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以弥补政府在老年人体育健身服务体系的不足之处,从而形成一种政府为主导,社会其它各界为依托的老年体育健身服务体系。

(3)系统性

所谓系统性,是指为老年人提供体育健身服务的各个部门与各种组织之间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从而形成了系统性较强的体系。

(4)服务性与保障性

所谓服务性,是指能够根据老年人的体育需求,为老年人提供各种体育健身的条件、实施和措施,满足老年人对于体育健身的需求,让老年人能够真正享受到体育健身的成果。

所谓保障性,是指保障老年体育健身服务体系能够持久的运转下去和功能的有效实现。服务性和保障性是密不可分的,没有服务性就没有保障性,没有保障性,服务则无法持续进行。

2、老年体育健身服务体系的理论框架

2.1理论框架的基本结构

依据老年体育健身服务体系的内涵和基本特点,从理论上将本体系进行了分类:服务体系和保障体系。服务体系包括六个子体系:场所体系、组织体系、指导体系、供给体系、检测体系和骨干队伍体系。保障体系包括七个基本保障子体系:法律、资金、科技、管理、舆论宣传、教育培训与评估激励保障体系。

(1)场地设施体系:体育场地是老年人进行一切体育锻炼的基础,体育场地的建设地点、设施质量、数量等都直接影响着老年人体育健身服务体系的发展。

(2)健身组织体系:老年在进行体育锻炼时,为了避免盲目性,必须具有相关的组织体系,为老年人进行科学合理的健身指导。

(3)信息供给体系:健身信息的及时供给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体育兴趣、拓展体育视野、提高健身质量等。

(4)活动指导体系:老年人进行体育锻炼的效率高低与健身知识的掌握有着重要的关系,部分老年人由于健身知识不足,健身方法不当而造成了伤害,以至于害怕体育锻炼。因此,构建政府、乡镇、社区等为一体的健身活动指导体系,提高老年人的健身效果。

(5)健康体质监测体系:老年人进行体育锻炼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健康,延年益寿,应该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指标来评定老年人的体质和身体状况,以便更科学的制定锻炼强度和方式。

(6)骨干队伍建设体系:骨干队伍是连接政府和老年人,社会和老年人之间的桥梁和纽带,通过对骨干队伍的培训,可以将科学、合理的锻炼方式传递给其他的老年人,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7)法规保障体系:建立完善的法规保障体系是顺利开展老年人体育健身的基本保障,也是发展老年体育健身的基本准则。

(8

资金保障体系:老年体育健身服务体系要正常运行,资金是关键,充分的资金,合理的分配是服务体系正常运转的基本保证。

(9)科技保障体系:科技的发展要服务于人们,对于老年人体育健身来说,要积极的实施各种科技政策,借助各种社会力量,加强对体育锻炼的科学指导,以提升锻炼效果。

(10)管理保障体系:进行有效的管理是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服务效益,规范体育活动,保障老年人体育活动顺利、健康开展的重要手段。

(11)宣传舆论保障体系:通过各种不同的媒体途径对老年人的科学、合理健身进行宣传,提高老年人的体育锻炼意识。

(12)教育培训保障体系:通过对老年人进行培训,加强老年人对于运动技能、科学锻炼的知识掌握,防止不当锻炼给老年人造成的伤害。

(13)评估激励保障体系:通过评价来衡量各项指标,以指导老年人的体育锻炼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2.2各种服务体系的供给方式

各种服务体系要能够有效的服务于老年人,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政府供给公益性的服务体系、市场提供盈利性的服务体系和第三部门提供的非营利性的服务体系。

3、结束语

老年体育健身服务体系是目前我国民众体育的重要构成部分,为了提高老年人的健身效果,应根据上述分析的体育健身服务体系的基本内涵和理论框架建立完善的体育健身服务体系,以便给老年人的体育锻炼提供相应的基础保障。

【参考文献】

[1]肖林鹏.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概念及其结构[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7(4):6-11.

老年服务论文范文6

    论文关键词 低龄老人 高龄老人 社区志愿服务

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积极老龄化”的倡议,将积极老龄化界定为“尽可能增加健康、参与和保障机会的过程,以提高人们老年时的生活质量”。其中,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是“积极老龄化”的重要途径,2005年,我国民政部、全国老龄办、中国社会工作协会等9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充分发挥老年人的特长和优势,动员和鼓励低龄、健康的老年人投身社区志愿服务,将积累一生的精神财富奉献给社区。社区志愿服务内容繁多,结合老年人自身特点开展的活动可谓寥寥数几,本文通过“低龄助高龄”社区志愿服务可行性的论证,意在探索符合老年人自身特点又切实可行的“积极老龄化”形式。

一、低龄和高龄的涵义

1982年维也纳老年问题世界大会,将60岁作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老年人口起点年龄,在此基础上按照生命阶段将老年人划分为低龄老年人(60-70岁)、中龄老年人(70-80岁)和高龄老年人(80岁以上)。按此标准,目前我国80岁以上高龄老人已超1900万,预计到2050年,80岁以上高龄老人有可能会超过1亿。笔者认为,在实际志愿服务过程中,低龄和高龄的定义应更加灵活和实际,不能仅囿于生理年龄而更多的是以老人自身的健康状况和参与意愿为参考因素。故低龄可指年龄在60岁左右,身体健康并有意参与社区活动的老人。高龄可指年龄在80岁左右,缺乏照顾,身体欠佳的老人。因此笔者将“低龄助高龄”社区志愿服务描述为在社区中年龄在60岁左右,身体健康并有意参与社区服务的低龄老人,自愿地有偿或无偿为需要照料的高龄老人提供相关服务的志愿活动。

二、“低龄助高龄”社区志愿服务的可行性

“低龄助高龄”社区志愿服务作为一种新型的助老形式,其可行性主要从两方面进行论证,第一,现实的强烈需求,基于高龄照顾的需求和“积极老龄化”的要求,指出“低龄助高龄”不仅符合现实需求而且是“积极老龄化”的有效途径。第二,“低龄助高龄”的可行性,基于对低龄老人自身的优势分析以及服务内容的介绍,说明低龄老人有能力胜任职责,能确保社区志愿服务的顺利开展。

(一)“低龄助高龄”——“需在可行”

第一,满足高龄老人的照顾需求。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首要问题就是养老问题,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我国老年人口已达1.78亿,特别是高龄老人数目的不断增加,导致“未富先老”下的养老形势十分严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家庭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导致传统家庭的养老功能日渐式微。而机构养老又因缺少人情味,官僚作风严重而日显弊端。结合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优势产生的新型养老模式——社区居家养老,应运而生并蓬勃发展。而根据《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状况研究》,我国2010年末城乡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人约3300万,占总体老年人口的19%,高龄老人中的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比例更高。面对如此巨大的养老需求,社区居家养老无论在资源供应、设施建设还是制度保障上都存在着供不应求、顾此失彼的难题。因此,必须寻找和挖掘新的方式和资源,弥补及完善在日常照顾、医护照看以及应急服务等方面的缺口和不足。优势视角理论强调,所有环境都充满资源,每个个人、团体、家庭和社区都有优势(财富、资源、智慧、知识等)。对于社区居家养老而言,缓解养老压力、提高服务质量即可通过挖掘和利用社区内的资源和优势。其中,低龄老人是其重要的资源优势。

第二,符合“积极老龄化”的要求。不同年龄段的老年人,有不同的需求。因此“积极老龄化”对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涵义,对于高龄老人而言,满足了其照顾的需求即是提高了生活质量。对于低龄老人而言,参与有利于社会和自身的活动,丰富自己的闲暇时间即是“积极老龄化”。无论如何实现老年人的健康发展,都是通过有所为来实现,而其中重要途径就是社区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是社区参与的重要表现。“低龄助高龄”社区志愿服务,实行老年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一方面能使得老年人在参与过程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解决老龄问题,实现社会和谐。

第三,广泛的社会支持。制度和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离不开社会的广泛支持。缺乏社会支持的政策制度是站不住脚的。“低龄助高龄”作为一项制度也离不开社会的广泛支持。除宏观政策的支持和鼓励赋予“低龄助高龄”一定的合理性之外,微观上,低龄和高龄家庭的广泛支持使得“低龄助高龄”更加具有现实性。

随着空巢家庭的增多导致家庭中照顾人手的缺少以及重物质轻精神的养老态度,单依靠家庭或亲属成员的照顾很难保证居家养老的质量。时下最普遍的弥补方法便是雇佣的钟点工和保姆,这一方面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存在信任和安全问题。所以,安全的、可心的和低成本的服务是高龄老人和老人家庭的共同渴求的。而“低龄助高龄”因地缘性和稳定性,即参加志愿服务的低龄老人和享受服务的高龄老人大多是生活在同一社区或附近社区以及服务对象和服务时间以及服务内容具有相对稳定性,这样既能保证安全又能稳定服务的社区志愿服务队伍符合子女和老人的期待。另外,对于低龄老人家庭而言,由于低龄老人参加社区志愿服务,即填充自己的闲暇生活又愉悦身心,继而减少了对子女的依赖,使得低龄老人的子女,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有利于家庭的和谐。再次,“低龄助高龄”本身具有一定的教育作用,无形中督促子女尊老敬老,有利于孝文化的弘扬。总之,“低龄助高龄”为老年人参与社会、服务社会和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提供了有利平台,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二)低龄老人——“势在可行”

通过“需在必行”的阐述,得知无论是出于“积极老龄化”的要求、市场的照顾需求还是老人自身的活动需求,都可谓为“低龄助高龄”社区志愿服务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现实依据。政策上的鼓励和实际的需求都可转化为低龄老人参加社区志愿服务照顾高龄老人的外部优势。而作为供方的低龄老人是否有能力提供和满足这项需求值得探讨,下面将从低龄老人群体自身在参加“低龄助高龄”社区志愿服务所具有的可能性和优势进行论证。

第一,身体素质良好。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养生保健意识的增强以及休闲娱乐设施的普及,人的身体素质有了很明显的提高。以宝鸡市渭滨区为例,老年人的(60岁以上)健康状况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老年人认为自身健康状况非常健康和比较健康的人数占到36%,认为健康在一般水平之上的占83%。多数老年人认为自身健康状况能够适应生活的需要。由此可见,低龄老人有为社区志愿服务做贡献的身体条件。

第二,思想素质优势。当代的老年人大多数经历了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重重考验,不仅见证了国家的风云变幻和兴旺发展,也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磨砺了坚强的意志。受时代的影响和号召,大多数老同志具有奉献的精神和习惯。在现实生活中,乐意为人民群众服务而且自愿无偿地奉献力量,希望继续在社会上发光发热。

第三,知识经验丰富。科学研究表明老人的智力和体力的衰退是不可避免的,但衰老并非全面的,认知、记忆力和推理能力最先衰退。但智慧可以在官能衰退的一定程度内继续发展,低龄老人拥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工作经验,而且可以理性驾驭自己的智慧和才干,继续为家庭和社会服务。

第四,闲暇时间充足。老年闲暇是特指个体自六十岁到临终前的全部活动时间。(潘穆,1986年)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延长,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使花费在家庭生活中的时间较少,加之我国规定的法定退休年龄较早,老年人的闲暇空余时间较充足。而由于市场就业压力的增大,很难满足一部分健康、低龄老人的再就业愿望。这部分老人闲暇时间利用较单一和不充分,在某种程度上是人力资本的浪费。

第五,同辈群体的优势。同辈群体又称同伴群体或同龄群体,是非正式的首属群体或初级群体,主要是指在相同年龄层次上,地位大体相似的人组成的关系亲密的群体,其成员一般是在有某些共同经历、共同情感、共同爱好、共同观点或共同心理的基础上而结合起来的。低龄老人和高龄老人同属老年人群体,在应对衰老的过程中,共同的生理和心理变化经历使其在情感上更易接近。在理解高龄老人需求和提高适合的服务方面,感同身受更能提高服务质量。

由此可见,作为服务提供方的低龄老人,在照顾需求存在和迫切的前提之下,有可能、有能力、有优势向需方的高龄老人提供服务。

(三)“低龄助高龄”社区志愿服务内容——“适在可行”

有了“需”的存在和“势”的保障,开展“低龄助高龄”社区志愿服务已然具备了开展活动的可能性,但如何开展好活动,就要考虑其服务内容的适宜性和明确性,老年人群可以在社区志愿服务的许多方面大有作为,如通过培训或组织有特长的老人开展社区矫正、科普宣传、法律援助、防灾救灾、社会监督和道德教育等活动。“低龄助高龄”社区志愿服务的内容既要体现出服务内容的切实性和针对性又要保证服务的可行性和操作性。为此,“低龄助高龄”社区志愿服务可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生活照料方面,相关研究表明,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因体弱多病需要经常性特别照顾的比例等于65岁至79岁老人的5被左右,照料需求相当旺盛。“低龄助高龄”社区志愿服务具体的项目可包括送餐上门、上门做饭、打扫卫生、洗衣晒被、个人清洁、上门助浴、外出助浴、陪诊服务、陪同购物和代办等。比如苏州市金阊区“金阿姨”志愿团队提供的一日一敲门服务以及苏州吴门桥街道的“爱心厨房”等。

第二,精神慰藉方面,随着空巢家庭和空巢老人的增多,又加之大多数高龄老人行动不便自我修养不高,对精神慰藉和情感交流十分渴求。“低龄助高龄”社区志愿服务可开展上门聊天、讲书读报以及组织“谈古论今”“追忆往昔”等集体演讲活动。

第三,休闲助乐方面,一方面由于高龄老人的身体素质较差,另一方面高龄老人自身的知识水平较低以及对现代科学技术熟悉掌握较少。在休闲娱乐方面想做而不能做的太少,低龄老人可发挥自身的优势利用自己的特长,帮助高龄老人实现“实心计划”比如,书法绘画、养花鱼鸟、插花茶艺、垂钓棋艺、踏青散步等等。

老年服务论文范文7

关键词:民间养老机构 评估 必要性

1 民间养老机构分类

第一,托老所,指设在居民小区内的寄托性(日托型或全托型)养老机构;第二,养老院,指具有相对完整的配套服务措施,为老年人提供集体居住的养老机构;第三,老年公寓,指具有齐全的公共服务功能,为老年人提供建筑和装修都符合老年人心理和体能特征的(独立或半独立)家庭居室的养老机构;第四,护理院,指借助器材、依靠护理才能实现基本生活的养老服务机构;第五,临终关怀机构,指为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老人提供服务的机构。

2 民间养老机构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

根据相关统计显示,我国现有4万多个各种类型的老年人养老服务机构,大约有170万张床位。按照现有的老年人口1.45亿且5%的老人需要入住养老院来计算的话大约需要700万个床位,这与现有的170万个床位相差甚远。目前现有的养老床位仅占总需求的0.24%,这个数据与曹燕文的研究理论即可供老人使用的床位仅占总需求的百分之零点几相吻合。总之,我国养老机构存在的床位缺口大、入住率低的形势不容乐观。

第一,养老机构的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对于条件好的老年公寓由于收费偏高,而无法承受;对于收费低的又由于其条件差而无法接受,从而造成我国的民间养老社会化程度仍旧偏低。第二,养老机构的类型单一。我国绝大多数的养老机构仍旧是以“养”为主,仅仅满足老年人的吃住,而在精神慰藉、医学护理方面的服务项目却寥寥无几。第三,养老机构分布不合理。目前由于大部分的养老机构都建设在近郊区从而造成城区养老机构缺口大。第四,服务人员专业素质低。由于养老机构的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知识,上岗后又没有对其进行专门培训,从而缺乏对老年病基本护理的了解。

3 我国民间养老机构的评估现状

第一,没有明确的评估主体。目前,我国的养老机构评估主体只局限与政府民政部门。虽然在评估当中政府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但是由于民间养老机构的资金多来源于政府或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因此,这样一来容易将评估流于形式,更容易成为腐败滋生的温床。第二,单一的评估手段。由于我国的民间养老机构评估起步较晚,不仅缺乏本土化的理论指导,更缺乏有效的实践指导,从而充满了盲目性。而我国,在评估民间养老机构的服务过程上没有充分利用过程评估的手段,对于难于考量的就不去考量,即便有些地区出台了评估标准,不仅没有进行深入的调查和访谈,更没有充分征求服务对象的意见。第三,评估内容流于形式。民间养老机构作为服务机构,其目的就是为老年人提供所需要的服务。但是在我国的民间养老机构的评估过程中却忽视了服务对象是否满意、服务机构的收费状况如何以及服务机构的收费状况和资金状况等服务本身。由于开办民间养老机构需要遵守各地的规范性文件,因此,目前的养老机构多注重于硬件的配置,而评估也仅仅停留在外在硬件的评估上。这种重视硬件评估而忽视服务本身评估方式不利于提高民间养老机构的服务水平。

4 对民间养老机构评估的必要性

第一,民间养老机构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的民间养老机构存在公办、民办以及民办公助等多种形式,规模较小的缺乏统一管理而难以保证质量;此外,从我国民间养老服务的行业发展来看,制约养老行业发展的瓶颈就是缺乏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管理。因此,对民间养老机构进行评估,不仅有利于提高养老服务的专业化、社会化和规范化水平,更有利于促进养老行业的进一步发展。第二,能够有效地促进民间养老资源的充分配置。评估体系在发达的国家不仅是养老机构资金来源的主要凭证,更是保证养老机构服务质量的主要措施。组织定期的民间养老机构评估对于政府而言,有利于对民间养老机构资源的分配和需求状况进行充分的了解和掌握。第三,民间养老机构评估理论本土化发展的需要。虽然人们已经认识到了养老机构评估的重要性,但是在选择评估模式上还不能与实践进行良好的结合,因此,对于我国民间养老机构评估理论本土化发展而言,迫切需要开展养老机构评估。

5 加强民间养老机构评估模式的对策

第一,制定民间养老机构评估法律规范,实现有法可依;第二,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选择评估具有权威性和执行性的评估主体;第三,在评估过程中除了重视硬件评估外,还应当评估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人力资源布置情况以及社会公信力等软件方面;第四,在对养老机构进行审查的过程中,除了听取服务机构负责人报告以及审查账目外,还要重视过程审查,即针对服务对象和亲属进行座谈会以及标准化评分等;第五,根据实际调查情况撰写评估报告从而促进我国民间养老机构的发展。

6 结论

总之,在我国老龄化不断加剧的情况下,对养老机构进行有效的评估是确保其服务质量的有效措施,国外对此已经有了详尽的论述。因此,我国也应当在此问题上结合自己的情况走出自己的特色。

参考文献:

[1]刘益梅.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探讨[J].广西社会科学,2011(07).

[2]许爱花.社会工作视阈下的机构养老服务[J].江淮论坛,2010(01).

[3]高慧鸽,钟悦文.我国养老机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以洛阳龙门疗养养老院为例[J]. 决策探索(下半月),2010(03).

老年服务论文范文8

省直老干部活动中心办公室共有9人,其中党员8名。近年来,支部全体党员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充分发挥办公室的参谋助手作用。

一、强化用理论武装头脑,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理论素质

近年来,办公室党支部紧紧围绕全局党建工作要点和活动中心党总支的学习安排,坚持政治理论学习,保证了党员学习的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一是创新学习活动模式。设立了每周学习活动日,并根据工作情况适时进行调整。在学习方式方法上,采取支部集中学习与党员干部个人自学相结合,阅读文件材料与座谈讨论相结合,集中辅导听课与理论研讨相结合等多种形式,支部先后组织党员干部学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央关于老干部工作的理论、方针和政策以及《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黑龙江省文明单位条例》政策理论等,开展了“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动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等,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党支部能够按照局机关党委和活动中心党总支的要求和部署,组织开展各项活动。在支部学习活动中,活动中心常务副主任朱一凡同志充分发挥表率作用,带头先学一步,学深一步,带头畅谈学习体会,和党员交流思想,对党员学习活动进行了深入指导。通过学习实践活动,使党员干部进一步加深了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认识,深化了对做好新时期老干部服务工作的认识,明确了做好老干部服务工作的重要意义,增强了做好老干部服务工作的使命感、光荣感和责任感。二是构建学习活动平台。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职工教育活动。2007年,新扩建的活动中心投入使用后,我们充分利用现有办公条件,建立了活动中心“网上学习园地”和“网上学习论坛”两个学习窗口,为党员干部进行政治理论学习提供了一个信息交流、资源共享的平台。两年来,我们学习园地组织开展了三次大型征文活动,开展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心得体会”、“发扬奥运精神、做好老干部服务工作”等专题交流;学习论坛开展了“如何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老干部工作”和“结合实际工作浅谈在活动中心如何开展好‘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活动等两次大型交流研讨活动。通过开展网上学习交流活动,在党员干部中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为构建学习型党组织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们充分利用网上学习园地和学习论坛,将活动中心开展学习实践活动进展情况及时在网上通报,并积极在网上征求意见,保证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有力、有序和有效开展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二、强化对党员的管理教育和服务工作,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党支部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党支部不仅能够定期组织召开党员民主生活会,而且能够根据工作需要随时召开党员组织生活会,通过党员支部生活会来沟通思想,解决党员干部思想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联系工作实际,积极开展谈心活动。特别是在去年的活动中心干部竞聘上岗工作中,办公室有7名党员干部通过笔试、民主测评及民主谈话,走上了副科级工作岗位。在这批新提拔的干部中,有部分干部有了新的工作任务,个别同志因此产生了畏难情绪。为了让大家尽快进入工作角色,支部书记刘晓萍同志分别与他们进行了谈心,为他们撑腰打气,提神鼓劲,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相信自己。通过支部谈心活动,使大家工作压力小了,信心足了,干劲增强了。二是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促进干部职工的政治进步。在全面做好支部日常工作的同时,努力为干部职工的政治进步创造条件。近年来,办公室党支部十分重视入党积极培分子的选拔和培养工作,不断为党组织增添新鲜“血液”,两年内先后有2名同志光荣加入了党组织。

三、强化党员的宗旨和服务意识,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

几年来,支部全体党员不断强化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认真扎实地做好“五服务”工作。一是积极主动,认真做好活动中心领导的服务工作。工作超前谋划,凡事想在前,做在前,积极提建议,主动当参谋,及时沟通和反馈信息情况,让领导省心和放心,当好领导的参谋助手。二是勤勤恳恳,主动做好活动中心各处室服务工作。全心全意为职工服务,既要做好上传下达工作,又要将各项具体工作落实到位。2008年,在活动中心领导的关心重视下,组织职工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组织了二龙山两日游及体检活动等。为保证活动取得良好效果,我们积极联系活动地点,安排好职工的衣食住行;在工作服、运动服和文体活动服装采购中,为使每位职工的服装都能称心如意,我们不厌其烦,不辞辛苦,多次前往各大商场,为职工选择服装样式和调换服装号码。我们周到细致的服务,赢得了各处室同志们广泛赞誉。三是勤勉尽责,耐心细致地做好老干部服务工作。由于老干部年事已高,在活动中心活动时经常会将随身携带物品遗失在活动场馆内,每当遇到这种情况,我们都会将老干部遗失物品细心收好,并及时打印失物招领通知贴在活动中心入口,使老干部能够及时找回遗失物品。在为老干部传达文件和办理证件工作中,我们始终笑脸相迎,热情相送。遇有不符合活动条件的老同志来办证,我们都会耐心地做好解释安抚工作,至今已为1500多名老干部办理了活动证,老干部对我们周到细致的工作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同时也赢得了老干部对我们的理解和信任。四是尽心竭力,积极做好活动中心离退休老同志的服务工作。明确了离退休老干部活动日,制定了学习计划和学习内容,向老同志及时传达学习文件和通报中心工作情况,并将学习材料及时印发给老同志。每年春节,党员干部都陪同中心领导慰问离退休老干部,将组织的温暖送到老同志的心中。为促进离退休老同志身心健康,我们积极组织老同志开展各种文体活动,为老同志印发了营养膳食、十二时辰对应十二经按摩法等有关材料,组织老同志到阿城“金上京”和哈尔滨植物园等地参观游玩,使老同志愉悦了心情,陶冶了情操,增强了活力。通过努力,极大地丰富了离退休老同志的晚年生活。五是兢兢业业,全力做好为社会各界服务工作。自新的活动中心投入使用以来,我们多次接待了省直各单位的大型会议、报告等活动。在每一次接待任务中,王丽娟、暴海英、张晶、姚爽、张洋、王子丹、张旆等党员同志都能够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主动靠前,热情服务,充分展示了老干部工作部门和人员的良好素质与形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前不久,省人事厅考录处利用周末休息日在活动中心剧场召开全省公务员面试考官培训、抽签会议,秘书科党员张晶同志凌晨四点多钟就从在爱建滨江的家中出发往单位赶,提前到达了剧场,保证了抽签工作的顺利进行;在省体育局举办的新春联欢会中,办公室同志完成了近千个座椅小灯笼、矿泉水的摆放工作;省直机关工委举办汶川地震图片展览,在中心三楼摆放展架,办公室党员干部用了4天时间安排布置展板,累计摆放了4000多瓶矿泉水,保证了近万人次的参观展览活动,得到了省直机关工委领导和各省直单位的一致好评。

老年服务论文范文9

关键词:居家养老;需求;供给

中图分类号:C979文献标识码:A

随着养老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城市社区的发展,以社区为依托的居家养老模式蓬勃发展。然而,人们过多地注重居家养老模式建设的社会经济条件,忽略了老龄群体的自身要求,特别是没有把老年人的意愿与需求作为养老模式设计的重要参数,这样就难以建立起既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又能满足老龄群体基本需要的、科学合理的居家养老模式。因此,充分考虑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和社区对老年人需求的供给情况有着重要意义。

一、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的需求

(一)经济需求。经济需求是满足老年人最基本的日常生活的要求。大多数城市老年人的经济来源是基本养老金收入。马斯洛需求理论中最基本的需求就是生理上的需求。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饥、渴、衣、住、行方面的要求。如果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人类的生存就成了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说,生理需求是推动人们行动的最强大动力。

(二)健康需求。健康需求是老年人基本的生活保障需求。这里的健康需求分为医疗护理需求和心理困惑需求。根据社会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生命周期理论,老年期是人生的第八个时期,这个时期的生命主体是整合-绝望。具有整合意识的老人,在成年期曾有过一些成就,对家庭和社会都有过贡献,到老年期就会觉得过去的岁月并为虚度;而年轻时蹉跎岁月、一事无成的人,到老年期已经没有机会重新发展,因而会感到灰心丧气。因此,老年期最重要的是辅导老人的心理重建,通过心理治疗或提前预防,使老人养成一种情绪平和、容易满足、心情愉悦的心理状态。从总体上看,老年的健康状况可以分为完全自理、相对自理、相对依赖和完全依赖四种情况来衡量。

(三)精神及文化生活需求。随着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更注重精神文化生活。一些研究结论表明:老人们在退休后由社会走向家庭,角色的转变容易使他们出现心理失衡。而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心理逐渐发生老化,常被失落、孤独、焦虑等情绪所笼罩。长期的精神文化需求无法满足可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品质,从而导致老年人的身体免疫功能降低,为疾病敞开了大门。研究表明:容易焦虑的老人衰老过程会加快,并助长高血压、冠心病的发生。

(四)亲情需求。从人们的观念来看,中国社会崇尚“孝”文化。古有《孝经》、三十六孝等故事流传于世。《论语》有“弟子入则孝,出则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中国社会一直以来都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老爱幼是我们弘扬的家庭美德。而从调查情况和历史渊源看,老年人的心中“家”就是他们的根。“金窝银窝不如自家草窝”,那些入住养老院的老人很多也是出于无奈。从我国传统文化和观念来看:首先,满足老年人亲情需求主要是子女的责任。与子女相关的一些要素也就成为了影响社区居家养老需求的重要因素。例如,接受社区居家养老老人的子女数目及子女与老人居住距离的远近。其次,配偶也是满足亲情的重要来源。老年人的婚姻状况会直接影响到老年人生活和健康的照料。

(五)社会参与需求。社会嵌入理论认为,任何个人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嵌入在特定社会结构和关系网络之中的,通过特定的社会关系网络获得社会支持,以及信息、情感、服务等其他社会资源。社会嵌入理论和现代社会发展证明,老年人仍然需要继续社会化,主要的理由之一在于角色的转换。这种转换及影响表现为:(1)劳动角色转换为供养角色,这容易使老年人产生经济危机感;(2)决策角色转换为平民角色,它容易使老年人产生“被抛弃感”和寂寞感;(3)工具角色转换为感情角色;(4)父母角色转换为祖父母角色。所有这一切对老年人而言都是将要面临的新问题,都需要通过继续社会化、加强学习、提高修养和不断自我调整来予以解决。

以上五种需求,根据老年人个人情况的差异其需求情况是不同的,这些差异包括性别的差异、年龄的差异、文化程度的差异、婚姻状况的差异,等等。例如,对于经济来源较少的老年人,他们对经济需求就迫切一些;文

化素质较高的老年人就对精神和文化生活需求高一些。

二、社区供给及影响因素

(一)城市社区供给功能。城市社区主要向老年人提供五大类服务:一是日常照顾服务,包括送餐上门、洗衣、买菜、打扫卫生、日间照料等;二是医疗保健服务,包括陪同看病、家庭病床、健康护理、社区卫生站、专科医院、取药、散步等;三是精神文化生活服务,如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文化生活、聊天读报、学习专长等;四是提供老年人就业服务,某些老年人在退休以前,从事重要的职位和工作;五是社区养老环境。如果社区或社会上没有形成与此相适应的环境,不具备这些服务保障条件,老年人得不到社会各项服务和保障,就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居家养老。

(二)影响社区服务供给的因素

1、体制因素。社区服务整体发展水平发展不均衡,受到地域、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综合素质等多种因素制约。社区作为基层自治组织,实际上成为上级政府布置各项工作的落实机构,老年人工作只是其工作之一,由于人手不足,人员配备不能够及时到位,所以社区工作人员也无法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考虑老年人群体的管理问题。

2、资金因素。资金不足是制约社区老人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各地居家养老服务的资金来源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财政拨款;二是公益金的资助;三是社会捐助;四是市场化运作。这些资金的用途大致为三个方面:一是用来支持各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建设;二是补贴接受服务的老年人支付服务费用;三是用来支付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报酬。目前的资金数量普遍较少,补贴的服务对象数量也比较少,如果要扩大补贴服务对象的范围,则需要进一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和增加资金总量。

3、服务人员素质因素。各地居家养老服务的提供者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受薪的服务人员;另一类是不受薪的志愿服务人员。由于居家养老服务对象的有效需求不足,使得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或服务站雇用的服务人员数量严重不足;另外,现有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专业化程度不高,绝大部分人员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不具备养老服务护理员的专业资质和执业资格。

4、组织机制因素。社区作为自组织,机制的不完善也是限制社区养老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社区组织基本不具备作为一个相对独立实体进行活动的能力,由于承担了过多的行政职能,使居委会在某种程度上成了政府在基层的代言人,在被动的工作状态下难以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特别是独立自主地按照社区居民实际需要提供最有效的社区服务和管理。我国居家养老服务组织体系的运转需要衔接规范。

三、结论

根据以上分析,对于影响城市社区居家养老需求的因素可以分为三类:一是老年人个人特征,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二是老年人家庭特征,包括婚姻状况、居住情况、经济来源和存活子女数;三是老年人健康特征,包括自理能力和患慢性病情况。对于社区供给能力,在现阶段认为主要受体制因素、资金因素、服务人员素质因素和组织机制因素的影响。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老年服务论文范文10

[关键词]银发世界;营销策略;满足需求

[中图分类号]F7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34-0024-02

1研究“银发世界”营销策略的意义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他们在整个社会中的消费比重越来越大。一方面,老年人有很强的购买力为实现消费提供了可能性和前提条件。目前,全国老年人的退休金,再就业收入,子女孝敬的赡养费,每年达5000 多亿元,其中仅退休金就达到尽2000多亿元。可见,“老人市场”的确是个亟待开发的天地;另一方面,“老人产业”可以覆盖的领域十分广泛,如今老人的消费观也已大大改变。以前,很多老人习惯地苛待自己,他们是宁伤竹子,不伤笋,一味为子女。现在的老人大多追求“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同时还奉行长寿四字诀:一要跳(生命在于运动);二要笑(笑一笑,十年少);三要俏(穿好有利于身心健康);四要掉(自掉架子),并开始吃讲营养、穿讲漂亮、住讲宽敞、用讲高档、行讲便当、心讲舒畅。满足“银发世界”的需求是商家值得重视的问题,也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根本保障。商机就蕴含在这些新的生活方式之中。

2“银发世界”需求的理论依据

2.1以生命周期理论的老年人需求

根据社会心理学家生命周期的理论,老年期是人生的第八个时期,这个时期的生命主题是整合―绝望。因此,对于到了老年期的老年人来说,其最重要的任务是心理状态。陈银娥,潘胜文研究指出,通过精神文化用品满足老年人的心理诉求,使老年人养成一种情绪平和、容易满足、心情愉悦的心理状态。而这种积极的心理状态,是事业保证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最根本原因。由此可以看出,精神文化用品在人的老年时期是必然存在的。

2.2以马斯洛需求理论的老年人需求

依据马斯洛需求理论,也能够看出老年人的基本特征对不同老年用品的需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包括五个层次的需求。第一层次是生理上的需求。对于老年人来说,生理上的需求是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饥、渴、衣、住、行方面的要求。如果这些需求得不到满足,老年人的生存就成问题,更谈不上如何享受晚年。第二层次是安全的需求。这是老年人要求保障人身安全、摆脱事业和丧失财产威胁、避免职业病的侵袭以及接触严酷的监督等方面的需求。第三层次是感情上的需求。老年人在这一层次的需求主要是友爱和归属的需求,显而易见,老年人在老年时期尤为在意心理的感知。第四层次是尊重的需求。老年人希望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第五层次是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这是最高层次的需求。

通过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可以看出老年人有对日常生活用品、医疗保健用品、精神文化用品的需求,这些需求是不可缺少的。

2.3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老年人需求

中国社会很早就以礼仪之邦而著称,自古以来就崇尚“孝”文化,《孝经》、三十六孝等故事与哲理流传百世,《论语》有“弟子入则孝,出则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等论述,中国社会一直以来都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孝文化的传承中,中华儿女不仅对父母尽到物质上供养的责任,还在精神上给予父母关心,使老年人能够安度晚年。

由此可以看出,大力发展老年人产业和老年用品,非常适应具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背景下的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

根据以上问题,可以看出我国城市中48.5%的老年人有各种各样的商品需求。其中,生活用品占25.22%,精神文化用品占13.79%,但从城市社区老年用品来看,虽较之以前有了新的发展,但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200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的状况的抽样调查,反映了我国城市老年人口对生活用品、医疗保障、社区参与意愿和精神文化的需求。受年龄、性别、职业等差异的影响,城市老年人对老年用品的需求类别上也有所不同。

通过以上对“银发世界”需求理论的研究,笔者提出“银发世界”的营销策略,即从产品策略、价格策略、分销策略、促销策略、4P策略中对老年人的所需商品进行研究,以便更好地满足“银发世界”的需求。

3“银发世界”营销策略的研究

我国的“银发世界”前景广阔,开发潜力很大,企业要借助于市场营销策略来加以开发,以便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市场需求。

3.1产品策略

产品:具有实用性、舒适性、针对性,企业在开发老年产品时,要以质量为本。以质量赢得信誉,必须考虑老年人的心理、生理及行为特征。注重其实用性、方便性和保健性。比如在饮食方面,老年人一般要求食用一些易嚼、易消化且低脂、低糖、低胆固醇的食物。在穿着方面,基本要求是服装大方实用,易穿易脱。在用的方面要求物品轻便、实用等。老年人所需的衣物,应该品质好,宽松、舒服。除了老年人用品市场以外,老年人服务市场更是一个亟待开发的市场。如开办老年公寓,提供生活服务、教育服务、送温暖服务、保健服务、医疗服务、娱乐服务、旅游服务、咨询服务、送终服务等一系列服务。为老年人服务商品化和市场化,是市场经济发展和完善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在我国,老年人服务市场的发展潜力十分巨大。

3.2价格策略

价格:具有适中、实惠、物有所值。一般老年人生活阅历较为丰富消费者意识较强,是一个成熟的消费群体,他们购买产品时一般较为慎重。因此,企业在产品定价时一定要实事求是,价格适中,实实在在,物有所值。价格策略的选择受产品成本、需求、竞争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其中,老年人的个人消费特点是影响老年产品价格的重要因素之一。老年人对商品的价格是很敏感的,总是力图用有限的收入去购买更多的商品,满足更多的需要。可以说,物美价廉是他们购物选择的基本标准。针对城市老年消费者的这一特点,实行在保证质量基础上的低价销售,是企业应当采取的策略。对于老年人产品来说,就是要争取保持在同类产品中的低价优势。而对于新产品来说,就是要以低价位投入市场,博得老年消费者的认同,必要时还可以打折促销,做到薄利而多销。

3.3渠道策略

渠道策略:采用直销、低成本、便利、服务。企业应该认真筹划经济合理的销售渠道的数量、距离和畅通程度,研究分销环节的优化组合,以便有效地把产品及时快捷地提供给老年消费者,使产品顺利进入消费领域,达到加速商品流转、降低商品流通费用、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企业在选择分销策略时应综合考虑两方面的因素。

一方面,我国的老年人倾向于低价消费。因此企业应尽量缩短中间环节,降低流通成本,使老年消费者免付中间商的利润。譬如采用零阶流通(即直销)分销策略。

另一方面,方便性消费是生理变化的必然结果。由于精力、体力随人的年龄增加而不断下降,即使生活情趣很高的老年人,对购买时的路途奔波、商品挑选的烦琐或者商场中人流的拥挤,大多会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他们生活范围多局限于家庭或社区。因此,产品的零售商址应深入人口密集的社区,采取广分布、小店面的连锁式分销策略;服务应细致周到、热情为老年人提供商品介绍;购物咨询;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电话预约购物等。

3.4促销策略

促销策略:适当运用广告策略。比如:杂志广告、电视广告,针对老年消费者制作的广告,应该多选择介绍性、提示性和劝说性广告,而避免炫耀性、夸张性广告,名人广告对老年消费者的影响也不大。在广告媒体的选择上我们可以发现,视听广告和报刊广告是两个比较重要的媒体。同时,还要注意老年人不喜欢孤独,又最容易孤独,他们渴望与人接触,渴望得到社会与家人的尊重和关注。

促销策略是对促销的四大要素即人员推销、广告、公共关系和营业推广的综合运用。由于我国的老年人活动范围相对狭小,一般局限于家庭和社区,因此,我国“银发世界”促销方式的选择,应以家庭和社区为主要目标。

广告的制约应符合老年人的一般生活特点,所谓老年人的一般生活特点:一是慢。即老年人的动作慢,观察和理解新事物慢(当然,这种慢是相对而言,但这种趋势是普遍存在的)。二是传统,大多数老年人对传统事物的兴趣往往大于对新鲜事物的兴趣,而那种快节奏,充满激情和浪漫的广告,反倒不受老年人的欢迎。因此企业在制作广告时,应注意广告的内容应清晰易懂,广告字幕和用语速度不能太快,广告人物参与,可考虑用经验丰富、懂得老年人心理的老年人参加,慎用名人。因此在促销的各个环节上,都要用“情”字贯穿始终,以情感人,以情动人,时时处处为老人着想。

4结论

无论我们感觉到与否,“银发世界”的浪潮都不可避免地冲击着这样一个时代,并带来了前面论及的无限商机。而在此领域,市场营销也自然地迎来其前所未有的广阔发展空间。我们的企业,在借助于上述四种市场营销的组合策略基础上,发挥自己的热情与创造力,必将获得丰厚的效益。同时也可以更好地满足老年人市场需求,服务于整个社会日渐庞大的老年人群体。

参考文献:

[1]应斌:企业开发老年市场的对策思路[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老年服务论文范文11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社区居家养老;甘家口社区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全球人口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快速老龄化对我国的养老服务体系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1]。一方面,跑步进入老龄社会的中国,养老需求呈几何倍数增长[2]。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3],我国60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3.26%,总数1.79亿,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绝对数接近1.2亿。数以亿计的老年群体将产生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这对原有的养老服务体系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都是一个巨大的压力。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就业方式,家庭结构,养老观念的深刻变化[4]。当前,微型家庭和空巢家庭的不断增多,养老问题已经不是单个家庭能够承担的私事了,养老服务供需的结构性矛盾将日益凸显,若不能重构养老服务体系,有效满足社会养老需求,在可预见的期限内有可能引发新的社会矛盾和风险[5]。因此,集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优势于一体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已成为一种必然发展趋势。

1 社区居家养老及其理论基础

如何让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安享晚年,是我国面临的巨大挑战。就我国基本国情而言,如果光靠政府力量去开办养老院等机构进行养老,肯定力不从心,养老的社会化必须走"居家养老"之路。

目前学术界关于居家养老的定义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从总体看来,其基本共识如下:居家养老模式基本以居住于老人自己家中为基本形式,以社区设立的养老服务网络作为联系手段,该定义用的是全国老龄委办公室、民政部等十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全面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6]中关于居家养老的模式总结。

居家养老,主要是指政府与社会力量以社区为依托,给予居于家中的老年人群生活照顾、家政服务、康复护理以及精神慰藉等各方面服务于一体的服务模式。这是对之前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的一种补充和更新,更是我国社区服务进一步发展,建立养老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

"居家养老"顾名思义就是建立"居家养老院",以家庭养老为基础,以社区养老为依托,为那些孤寡老人、特困老人,特别是生活不能自理,子女又不在身边的老人提供服务。它主要以老年人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解决日常生活困难,提供社会化服务,破解当今社会难题。

将居家养老服务进行全面地推进,可以有效破解中国日益严重的养老压力,对于提高越来越多老年人的生命与生活质量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能够使中华民族几千年敬老尊老的优良传统得到弘扬,是尊重老年人心理需求与情感追求的人性化模式;能够使家庭更加和谐、社区更加和谐、代际关系更加和谐,从而有效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建设;同时,该模式也可以促进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使现代社会的就业渠道得到扩增,使社会经济得到增长,从而促进现代社会的发展。

社会福利社会化理论[7]:该理论是西方发达国家福利多元主义理论进一步中国化的产物,它强调了社会福利的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对象公众化、服务方式多样化以及服务队伍专业化四种趋势,为居家养老于中国的发展之路提供一种具体的思路与举措。

社区照顾理论[8]:它是由社区非正式网络和正式社会服务机构在所属地所共同承担的给予有需求的老年人以照顾的服务方式。其中,非正式网络一般是由家庭成员、亲朋好友以及街坊四邻等群体共同构成,正式社会服务机构则包括各种类型的专业服务机构。

从居家养老服务的角度上分析,杨宗传[9]把老年人群的基本需求大致分成四大类:医疗保障、经济保障、生活服务保障与心理保障。本人在此次研究社区老年人养老基本状况的过程中,正是参考杨宗传这种分类方法。

2 调查过程的说明-以北京市甘家口社区为样本

甘家口社区地处首都北京市海淀区增光路上,是传统意义上的城乡结合部,位于老城区旁,于2007年完成了"村改居"建设,本人根据研究需要,选取了该社区进行实地研究和调查研究,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和无结构访谈两种方式进行。至2014年年末,户籍人口65441人,其中超过60周岁的老人为15817人,占总人口的24.2%,60~69岁老人8971人,占老年人口数的56.7%,70~79岁人口4823人,占老年人口数的30.5%,80~89岁老人1657人,占老年人口数的10.5%,90~99岁老人364人,占老年人口数的2.3%,超过100周岁的老人为2人;占老年人口数的0.01%。在这之中,处于空巢独居状态和孤寡状态的老人总数为1431人,其中,超过80周岁的高龄老人为2023人。

根据上述统计数据,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老年人口正在呈现出一种基数不断增大、增长速度不断加快、老年人命不断延长、空巢家庭持续增多的趋势,这一增长速度甚至已经超过了国际上对老龄化社会的评定标准。一般情况下,老年人都不希望在年老之时离开自己所熟悉的家园,落叶归根的思想在中国更是根深蒂固,因此,在家门口养老必然是中国老人在晚年的愿望,社区居家养老这一服务模式故而应运而生。

本次调查内容不但涉及到老年人的性别、年龄与受教育程度等个体因素;还包括其经济状况、收支情况、居住状态以及婚姻情况等家庭与社会支持变量;而子女探望数量与质量、老年人主要的休闲娱乐习惯与方式、其最需要解决的服务类型以及其对居家养老这一模式的了解程度与对政府在老年人工作支撑上的满意度等行为变量也有必要探究;而老 年人的健康情况变量我们采用生活自理能力等进行表示。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60份,收回有效问卷310份,问卷有效比率为86.1%。样本的性别与年龄分布与北京市老年人的基本分布基本一致,调查数据具有较强的说服力,见图1、图2。

3 社区居家养老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基于调查研究的结论

我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还只是刚刚起步,各项服务职能还不十分完善[10-12],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点。

3.1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设施不够完善 甘家口社区是一个建于90年代的老社区,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社区不能提供专门的场地以满足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之需。在硬件设施中不能满足于老年人的各种需求。社区只能在原有基础上,利用原老年活动室,成立了兼容式的居家养老服务站,含有16张病床,以供老年人午间的休息,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服务功能的拓展。工作的机构尚未形成一定的规模,设施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老年服务设施设计不合理,适用性较差;②服务设施不够齐全,无法满足老年人需求;③基础设施较差,配备也比较单一。

3.2社区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低,服务内容过于简单。现在看来,甘家口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专职服务人员主要面向小区内的下岗、失业人员和40、50人员中招聘。这些人员虽然有较强的责任心,但针对老年人服务的专业化知识和技能比较缺乏,不能充分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服务需求。社区建有多支助老志愿者服务队伍,也因缺乏经验,不能充分、长效发挥助老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社区专职、志愿者服务人员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缺乏专业的知识和技能;②上述人员在工作中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③专业化的服务项目较少,心理咨询、临终关怀等专业化服务难以开展。

3.3资金有限,后续服务受到制约。从目前的情况看,甘家口社区虽然依靠上级部门的投入,启动了居家养老工作,成立了居家养老服务站,并展开了针对老年人具体需求的一系列服务措施,然而,由于管理资金的来源收到局限,而社区也无适当的经济来源给予居家养老服务站持续注入所需资金,这使部分老年人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某些后续服务被制约。政府部门每月给予特困、高龄或低保这部分老人居家养老服务所需的资金,促进了部分老年人困难的解决,然而,要使居家养老服务更加全面有效,这些资金却是远不能达到要求的。

3.4居家养老观念落后,服务力量薄弱。许多老年人及其子女对于居家养老服务这一概念还不甚了解,对于这种十分符合老年人实际情况与需要的新型养老服务模式的了解还有待更进一步地深入。部分部门对于社区养老服务开展与加强的重要性、迫切性存在认识不足、观念落后的问题,也没有积极鼓励相关企业单位加入到居家养老服务的市场化运作之中。因社区服务能力有限,服务力量薄弱,缺乏服务的多样性,没有专业的服务企业加入,难以有效提升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对老人而言,他们住在自己社区里,置身熟悉环境,看到相识邻里,可感受到一种温暖的友情。所以,老人们大多愿意选择居家养老的模式。对社会而言,这种居家养老模式可以将政府、社区和市场的力量集中在一起,是破解老龄化社会问题,让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安享晚年的最好选择。因此,设立一套完整健全的社区居家养老体系对于中国社会养老问题的解决是相当重要的。

4 完善甘家口社区居家养老建设的建议

4.1加强社区养老机构的设施建设 根据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完善居家养老服务站的聊天室、心理咨询室的设施建设,使老年人有一个充分的心情宣泄、情感疏通之所。加强社区多功能活动室、老年文化体育设施的功能,老年人每天都能开展舞蹈、歌咏、戏曲、乒乓等文体活动。根据调查,对于小区老年人关注的健康状况,老年人权益保障问题,积极开展保健康复、常见病预防、《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知识讲座。

4.2建立专业人员与志愿者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 本社区现有2名专职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全部从小区的下岗失业人员中招聘,熟悉辖区内的老年人情况,具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在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中,社区仍需加强对专职服 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不断提高服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成立一支专业且敬业的养老服务队伍,以满足老人的多种形式的需求。与此同时,鼓励社会各阶层志愿者积极参与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事业之中来,并不断对志愿者的意愿、服务特长和其希望提供的服务等相关信息的登记进行完善,以便于对志愿者进行汇总分类,以拓展邻里互助式的志愿者服务形式,从而使志愿者能够尽其可能地发挥出自己的专业与特长,提高养老服务的质量与效率。 专业人员与志愿者服务人员互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的建设,能够从不同的侧重点上提供给老年人各种类型的服务,并使其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4.3拓宽资金来源路径,增强购买服务的群众意识。不断加大宣传力度,积极鼓励社会各界提高对养老事业的关注度,激发社会团体以及企事业单位、包括居民个人给予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以捐资、捐物或者提供无偿。政府应加强投入社区养老所需的资金,便于更多的老人享受到政府购买与社会提供的养老服务。主张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老人自费购买层次比较高的服务,以促进政府购买服务的实现,并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老人的养老服务需求。

4.4改变居家养老观念,促进养老事业的市场化运作。加强宣传新型居家养老这一模式,使得社区居民,尤其是老人能够转换思维,改变养老的理念。企业亦可以加强对"夕阳红"这个日益健壮的经济产业的关注,多渠道拓展老年人服务领域,满足老人日益增长的各类服务需求,达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刘晓静,汪连新. 社区养老文化建设:意义、现状及路径探析[J].理论界,2013,(4):75-77.

[2]柳博会.推动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的举措[J].城市开发,2014,(7):76-78.

[3]王翻,武国荣. 我国社区养老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13,(13):38-39.

[4]李学斌. 西方社区养老服务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城市观察,2013,(4):62-71.

[5]田逸娇. 英、美、日三国社区养老服务的经验及启示[J].劳动保障世界,2013,(1):51-53.

[6]王莉莉,杨晓奇,董彭滔.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J].老龄科学研究,2014,(3):29-36.

[7]雷玉明,曹博,李静.公共服务型政府视野中城市社区养老合作共治模式-以南京市玄武区为例[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113-118.

[8]王盛,白雨辰.关于发展社区养老模式的研究[J].科学发展,2014(3):101-112.

[9]张晴心.国内社区养老研究综述及其展望 [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2):163-164,174.

[10]李靓.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探索与思考[J].企业技术开发,2011,(2):129-132.

老年服务论文范文12

关键词:居家养老;服务平台;下城区

一、提出问题

公共服务的供给从单一的政府走向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及其各种居民自治体等多元供给机制是公共服务改革的潮流,也是全能型政府转型为服务型政府的一个重要内容。由此,各方参与者才能明确各自在公共服务领域中的地位与角色,这是一个重新确权和定位的过程。居家养老服务作为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亦在朝着多元供给机制的方向在努力。有研究者认为,当前居家养老服务供需矛盾和日益复杂与多元化的养老服务中,以往由一个地方政府进行单边公共服务供给必然力不从心,必须依赖政府、企业、社区组织、社会团体、居民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与治理①。在这些诸多的参与主体中,从主体的独立性与运行逻辑来划分,实际上可分为三类,即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它们分别遵循着权力、市场(利益)和非营利三种运行逻辑。

在以往的研究中,政府、甚至各类社会组织在居家养老服务中的定位和角色已有相当多的研究(政府的定位与其在一般公共服务的定位和角色是一致的),如奥斯本与盖布勒认为政府在公共服务中的定位是掌舵者而非划桨者,掌舵的职责主要为制定政策,而划桨则为具体的服务与执行,两者应该有所切割②。萨瓦斯更是指出,要区分公共服务的提供或安排(Provision)与生产(Production)之间的区别,安排某种公共服务的往往是政府,即明确哪些属于政府公共服务的,决定应该通过谁去做、做到什么程度及其怎样付费和制定标准等,而生产者则可以是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③。国内对居家养老服务中政府的角色定位往往以此为依据,然后基于市场参与不足和社会发育缓慢,把政府角色确立为政策制定、监督管理与资金供给④。而在社会组织或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多元供给方面,主导的方式主要是政府购买服务,因为这既培育了社会组织进而孕育着社会发展,又使得居家养老服务能朝着专业化、精细化的方向发展。而且相关的研究和实践都表明,无论中外,政府与社会组织应采取相互合作的方式来推进居家养老服务⑤。

然而对于企业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相关的研究并不多见⑥。尽管在西方公共服务领域中有相关的公共服务民营化、市场化的诸多讨论与实践⑦,但主要侧重于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等领域(如BOT模式 ,即建设—运营—移交,和TOT模式,即转让—运营—移交)。与此同时,其在国内的适用性一直受到质疑,如在公共服务领域市场化力量的参与是否会异化公益性目标、具体的操作程序及其如何规范化运行等⑧,尤其是针对居家养老服务这种制度性、体系性的服务模式,政府也一直有些疑虑,推进的力度不是很大。然后,现实的情境则是,居家养老服务如果仅以政府、社会组织(包括社区社会组织、居民自组织等)来参与,显然可以利用的资源和服务的专业化与品质性将会受到很大限制。同时,一些地方的市场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实践和做法,则可以为我们窥探这一方式提供相关路径。

为此,本文将以浙江援通科技有限公司参与、运营居家养老服务平台为案例,深入分析其组织运行、服务内容、服务方式等对下城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影响和问题,进而提出在信息安全建设、完善支付方式、法律政策保障等方面的建议。

二、下城区居家养老的背景

2012年底,下城区共有60岁以上的老人86882人,占常住人口总数的21.45%,比浙江省老龄化程度17.87%还高出近四个百分点;其中80岁及以上老人15000余人,占老年人总数的17.99%,比浙江省80岁以上老年人口高出近三个百分点(表1);同时,老龄化、高龄化过程中还伴随着失能多、家庭养老功能弱等特征(表2)。⑨

另一方面,下城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是到2015年底,全区要基本实现“9064”养老服务格局,即90%的老年人享受以社区为依托、社会化服务为协助的自主居家养老服务;6%的老年人享受政府购买服务的居家养老服务;4%的老年人享受机构养老服务。也就是说,将有96%的老年人享受居家养老服务,以去年年底的86882位老年人计算,共有约83406位老人需享受居家养老服务,享受自主居家养老及政府购买的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分别达到78193人与5212人,且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这一数据还将上升。由此可见,加强居家养老服务建设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而居家养老服务平台起着衔接政府与服务供应商及服务享受着的作用,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处于枢纽地位,可以说它是居家养老服务的承接点和主要抓手。对这一抓手,下城区创新社会管理,采用企业参与建设和运营的方式来进行具体运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有一些不足。

三、“援通”智能化服务平台运作案例

“援通”智能化服务平台以浙江援通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援通社区职能化管理服务系统为技术支持,于2005年7月在下城区天水街道试行,至今已有近8个年头。在居家养老服务中主要起为政府购买服务的居家养老服务老人提供服务平台的作用,同时也为老年人自费购买提供窗口。

在服务平台的运行中,目前主要有个人服务终端固定型呼叫器与遥控型呼叫器两种,上门的绿键用于日常服务,红键用于紧急服务。在服务系统中,老年人只需按下服务按钮,信息员就会以电话回拨的方式询问服务内容,之后会把需求信息传递给家政服务公司、老人子女、社区、医院等相关服务人员,让其为老人提供服务。社区信息服务中心拥有自己的应急小分队,用于24小时的应急服务。

在费用支付上,政府部门统一向援通公司购买服务券,服务系统为每位老年人开设一个资金账户并将服务券充值到该账户中,服务结束时,服务提供者向服务平台汇报工作完成情况及收费情况,系统在用户账户扣费,再利用结算系统定期与服务商进行结算。自费的老年人则用现金购买服务。在公司层面,援通公司作为高新技术企业,在享受科技方面优惠措施的基础上,政府部门支付购买服务经费的8%作为援通公司的管理费用。

在相关机制上,援通公司建立了信息记录机制与反馈监督机制,在细化所有老人个人信息的同时,所有上门服务商的服务人员都需要在系统进行姓名、性别、身份证、联系方式、健康证等信息的备案,以确保服务提供的规范性与安全性。在反馈监督机制上,对服务费大于50元的都要进行电话回访,且每周对服务过的老人进行抽样回访,受到批评或投诉三次的服务商将会取消其资格。

截至目前,下城区使用援通呼叫器的老人共有10315人,其中政府购买服务用户占85%,自费用户约占15%,总呼叫数量164068次,每人平均呼叫次数16次/年,每人平均使用服务券 100元/月。呼叫器的安装数从2005年至今呈现出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尤其是2011-2012年的增速最为明显,增加了261%(图1)。

在调查中,援通公司的祝先生表示,武林街道委托援通公司开发出了名为“幸福一指通”的服务终端,其同样依托于社区职能化管理服务系统,但采取触屏的方式由老年人自行选择服务内容与服务提供商,适合为老年人提供群体服务。祝先生还表示,在服务终端的研发上,未来公司的发展趋势是为使用智能手机的“年轻”老年人开发手机软件,以智能手机作为服务终端。目前,“幸福一指通”终端已在武林街道环西社区的老年活动中心进行试点,受到了老年活动中心诸多老年人的欢迎。

三、结论与讨论

(一)下城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建设经验

1.明确政府职责,有效衔接市场。居家养老服务具有公共服务的特质,作为公共治理的主体,政府理应在居家养老服务中承担政策制定和购买服务的职责,且随着服务型政府的推进及社会化管理职能的强化,如何把握好政府参与居家养老服务供给的“度”,是政府在服务提供之前需谨慎考虑的重要问题。在杭州市下城区的实践中,政府部门明确了政策制定、服务监督、财政兜底的居家养老服务职责,将服务的具体供给转交给企业,以政府购买的形式实现了政府与企业的有效链接,节约了社会资源,提高了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效率。

2.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主体作用。援通构建的居家养老服务平台,从建立、运行和服务内容完全以社区服务的需求为前提,遵循市场运行的规律,自我制定服务标准、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也就是说,政府完全授予了“援通”服务平台充分的自行驱动权,使得平台服务的提供以多元化的市场需求为基础,节约了运行成本与人力资源的投入,提高了专业化水平,也使服务的方式更为灵活有效。与此同时,这一居家养老服务平台还去辖区内公益性社会组织“小棉袄”惠老服务中心形成了竞争关系,如在挑选服务提供商、服务质量、服务价格、服务态度等方面,这有利于市场机制和社会机制共同参与居家养老服务,从而更好的提高服务质量和深化服务机制。

3.建立了企业自查、政府监督和第三方评估相结合的反馈监督机制。一方面,“援通”对每一项服务的内容、服务与被服务人员信息、服务评价、服务付费等服务全程都进行了信息化的监督与管理,并定期对前期工作进行总结思考,以便发现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另一方面,下城区相关部门领导和监督人员也拥有登陆信息平台的账号,能查看本区使用“援通”呼叫器老人的服务状况,既便于政府部门监督服务平台的运行,又使得服务信息能成为政府下一步工作提供决策范围。同时,该平台还引进社会第三方评估机构的力量,对服务全程进行专业化和独立性的评估,以此作为绩效的准则。

(二)下城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建设中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首先,老年人的信息安全建设有待加强。在调查中发现,有出现不法分子以“援通”呼叫器欠费为由,要求老人进行转账或汇款充值的现象,也有骗子利用改号软件,改成亲情号或亲朋好友的号码进行行骗,伪装上门维修进行偷窃等案列。老年人乐于助人,易于相信他人的特点易成为犯罪分子的犯罪点。居家养老服务平台采取信息化的管理,为提供快速、便捷、个性化的服务,平台对每一位老人自身、子女、所在社区等信息都进行了细化。因此,保护老年人信息的安全是保护老年人权益的重要保障,在未来平台的建设中,应更加重视信息安全的建设工作。

其次,服务提供人员的专业性水平有待提高。从援通公司了解到,下城区从05年开通到去年12月,共受到表扬/感谢26次,表扬率接近0.00%,服务投诉达到303人次,投诉率为0.18%,虽比例不高,但也远远高于表扬率。公司相关人员表示,目前大部分的服务提供人员是没有或经过少量专业培训的非本地户籍人口是产生此种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建议服务平台与相关服务人员培训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为服务提供商提供培训优惠措施,也可鼓励并激励专业化服务水平高的人员在平台范围内为其他服务人员做经验介绍及实践培训。

再者,相应的法律法规支持力度有待加强。为考虑到长期上门服务的安全性问题,居家养老服务一般都以短期服务为主,这对于生活不能自理又不愿进养老机构的老人是极为不利的。同时,在居家养老服务领域 ,目前相关制度都以政府政策意见及实施细则为主,为推进居家养老服务的规范化,相应的法律法规支持必不可少,服务平台在服务提供中起着枢纽作用,对政府政策与服务提供情况都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因此,服务平台应在日常运行过程中,及时发现服务中的问题,为相关法律法规的的建立提供意见与依据。

最后,服务支付方式有待完善。目前,居家养老服务的支付方式主要有现金支付与服务券支付两种。杭州的市民卡具有社保卡的功能,在医疗系统能支付医疗费用,定点超市也开通了市民卡刷卡付费的的支付方式。随着市民卡支付范围的扩大,将居家养老服务的支付纳入市民卡的支付范畴将方便老年人的费用支付。与此同时,为激励提高服务提供商的服务质量,服务的支付建议采取“支付宝”的付费方式,由服务平台充当“支付宝”的功能,由服务接受者接受完服务,打分认可服务提供商的服务后再确认付款。

注释:

①邓广良,《需要、互惠与责任分担—中国城市老年人照顾的政策与实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②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③E.S.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合作伙伴关系》,中国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④韩俊魁,《当前我国非政府组织参与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比较》,《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9年第6期;王萍、倪娜,《政府主导下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运行困境》,《浙江学科》2011年第6期;刘红芹、包国宪,《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管理机制研究——以兰州市城关区“虚拟养老院”为例》,《理论与改革》2012年第1期。

⑤罗观翠、王军芳,《政府购买服务的香港经验和内地发展套套》,《学习与实践》2008年第9期;郁建兴、翟志远,《公私合作伙伴中的主体间关系—基于两个居家养老服务案例的研究》,《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年第4期。

⑥赵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政府与市场角色定位分析》,《社会工作》2010年第5期;刘柏霞等,《论现代服务业与居家养老服务平台的融合》,《开发研究》2010年第1期。

⑦在西方发达国家,公共服务市场化理论是由弗里德曼奠定的,在1970-1980年代经德鲁克、普尔、斯潘、罗斯巴德、菲斯克、彼得斯、萨瓦斯等人的发展,逐渐成为一种公共服务新理论流派。

⑧王乐夫、陈干全,《我国政府公共服务民营化存在问题分析—以公共性为研究视角》,《学术研究》2004年第3期。

⑨下城区老龄工办:《关于下城区居家养老服务机制建设情况的汇报》,2013年4月8日。

⑩纯老年人家庭:实际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均为老年人。